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党群工作 > 学习资料

在国际比较中读懂中国道路 ——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 (摘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有删节)

来源:admin 时间:2019/9/9 23:47:58

  记者:东方卫视今年播出的思想政论节目《这就是中国》,以“演讲+问答”的方式答疑解惑,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。您作为主讲人,录制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什么?节目如此受欢迎,您觉得成功之处在哪儿?
       张维为: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。这个节目的初步成功,印证了我们的判断——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和话语的时代,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和话语的时代。
       大变革时代,大家关心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自然更多,我们应该回应这些关切和思考,努力向公众提供好的思想和话语产品。
       这些年来,我们坚持把中国道路研究和中国话语研究做实、做透,做到经得起国际比较。我们把解构西方话语、建构中国话语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做,并取得了不少突破。这使我们做这个节目有底气,很自信。
       我们主张中国话语的建设应该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事业。在这个节目中,我们坚持了一条:真实的观众,真实的问题,不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。应该说,这个节目基本做到了多数观众愿意看、有感觉、能共鸣。
       记者:您在演讲中以翔实的数据、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“中国正在崛起,中国人要自信”。但我们深知,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,我们应该怎样坚定自信?
       张维为:中国人看问题是辩证的,“危”也是“机”,中国崛起的过程不就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危机和挑战的过程吗?
       比方说,十来年前,春运还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:一个月时间里,数十亿人次上路,给我们的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。但随着高铁“八纵八横”的建设,随着“一部手机,全部搞定”,出行变得如此方便。现在春运已经成了展示中国作为“文明型国家”的一张亮丽名片:一个月的时间内30多亿人次上路、百姓对家的挂念,中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怀、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,等等。
       有了过去70年取得的成就和经验,有了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我们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好。
     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西方主流政治学者、主流媒体人、主流智库的指导思想还是“西方中心论”,还是“历史终结论”。只要中国的做法和西方的做法不一样,中国就是不对的,中国就要走衰,中国就要崩溃。然而,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迅速而全面地崛起,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高,中国加快了迈向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中央的步伐。坦率地说,这是一个超亮丽的成绩单,世界上其他国家、其他政党拿不出来。
       记者:我们应该怎样建构中国话语,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的政治制度?
       张维为:现在我们看到国际竞争日益激烈,我认为政治制度竞争无疑是一个关键。在这个竞争中,我觉得我们可以提炼出三条标准,这也可以说是用一种中国话语,来进行跨党派、跨国家的比较。
       第一,这个国家有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或者政党。如果有的话,这个国家可能就有更大的竞争力,胜出的可能就比较大;如果没有,走衰的可能就比较大。坦率地说中国是有的,就是中国共产党。
       第二,是看一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改革能力。中国需要改革,西方国家也需要改革。但现在看来,好像只有中国能够真正地推动改革,为什么?因为改革是要破除既得利益的,而破除既得利益需要有能够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来推动,否则改革很难进行。
       第三,就是看一个国家的决策力和执行力。中国共产党采用的是协商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来进行决策,所以它的决策力、决策质量总体上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小圈子决策、游说集团决策和民粹主义决策的模式。我们决策的执行力应该说也是世界一流的。
       这三条标准我觉得可以构成一种中国话语、中国标准。我们可以用它来衡量评判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,这同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